《一江春水千古愁:李煜传》这本书尽展一个词人的风流与潇洒

时间:2019-12-31 浏览量:574056 点赞:545353

他是才华横溢的词人,以梦为马,在诗酒年华里,尽展一个词人的风流与潇洒。他是指点江山的帝王,坐拥繁华,在庞大的帝国里,尽享王者至尊的权利。当两种人生,交织在一起,结成了巨大的矛盾。无人懂得这位词人在金阶华殿里吟风弄月的潇洒,亦无人懂得这位帝王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下的孤独。所以,他无可厚非地走向注定的结局,他辜负了江山,也被江山所误。时光呼啸而过便是百年,历史尘封了过往,幸而他的诗词,千古流传。且让我们随着他笔墨中的欢愁,重游这位“词中之帝”的人生轨迹,品味他的快意与哀愁。

忘川河畔 2020-06-08 10:56:37

非常不严谨,常常有在读小说的错觉。不过还是有助于了解李煜其人。对李煜的欣赏本来就仅限于其词,其为政真是让人不敢苟同,所谓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”是也。三星,不能更多了。

智者专区纠错举报
低语 2020-01-23 23:39:41

李煜,精书法、善绘画、通音律、能诗文南唐第三任国君,史称李后主。

文章不仅写了三世而亡的南唐、李煜的诗词创作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

南唐三世而亡(李昪、李璟、李煜)

李煜与大、小周后感情甚笃,生活奢靡

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评价李煜创作: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,感慨遂深.”

李煜的创作主要可分作两类:第一类为归宋之前所写,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。赏析如下:

《谢新恩》、《玉楼春》、《九月十日偶书》、《秋莺》、《一斛珠》、《长相思》、《落花》等

第二类为归后,李煜以亡国的悲痛,富以自身感情而作,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,可谓"神品"。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,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、梦里重归的情景,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。赏析如下:

《虞美人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相见欢》、《望江南》、《子夜歌》、《破阵子》等

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被称为"千古词帝"。半帝王、半词人!

注:其他赏析:

1、建安风骨(曹家)

一门父子三剑客(苏家)

帝王李家父子(南唐)

2、二世而亡:

秦始皇(嬴政)

隋文帝(杨坚)

3、五鬼:

冯延巳

魏岑

陈党

查文徽

冯延鲁

绮华 2020-01-22 22:47:46

一江春水千古愁——很美的书名,封面的设计也唯美精致,书里的句子也像李煜的词一样,干净、凄美。

书里引用的许多词,我几乎都背诵过,所以读起来觉得很亲切,仿佛是久违的朋友。只不过以前只是品味词句的韵味和意境,读完本书后,也开始去探寻诗词背后的故事和词人的心境。对,他是一个词人,至少在我心里他首先是一个词人,然后才是一位国主。

南唐的覆灭当然是时代的选择——弱肉强食、适者生存,李煜纵然是一国之君,但也无力阻挡时代的洪流,但不得不说,他也在这股洪流背后助推了一把。身为国君,不思强国爱民,一味横征暴敛;不以身作则,一味软弱后退;不思进取,一味在感情中沉沦。试问,责任何在?崇尚佛教,一心向善,难道仅仅是礼佛祈祷吗?面对人才忠奸不辨; 面对外敌软弱谄媚;面对国事敷衍塞责——一个饱读诗书的国君,难道不懂“生于忧患 ,死于安乐”之理吗?恐怕这跟李煜的性格分不开吧!读来让人扼腕叹息。

属于李煜的时代渐行渐远,正如他所写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 ,作为后人也只能在他的词句中感慨曰: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!

兰香 2020-01-17 20:26:17

李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情帝王,命运赋予他才情禀赋,而可怜他生于帝王之家,无心政治,终被政治所累。一生身不由己,命不由己。他的人生就如同春花,匆匆地繁华过、灿烂过,便在命运的风吹雨打中飘逝,只留下永不息止的悲情愁伤,倾注于滔滔江水中。生命短暂,恨无歇时,带着亡国之恨的春水,涌动着他的忧愁,始终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他在匆匆的时光里灿烂,又留给世人无限的叹息。也许,倾覆一个南唐的沉重代价换来的是一个绝代的词人。而在五千年滚滚的历史长河中,这样的悲剧又岂止李煜?国家不幸诗家幸,那些无处排遣的痛苦,都被雕琢成精美的诗篇: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夜又读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一心扑在文学艺术上的李煜,却被推上了万人垂涎的皇帝宝座,政治的漩涡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狠狠地卷在其中。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,纵然身为帝王,也无可逃脱。

?晓昆 2020-01-08 14:29:16

一江春水向东流,世事荒唐不绝休,宋有徽宗高才情,命与南唐后主同。

寄情山水 2020-01-07 20:44:41

"作个才人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"清代袁枚曾援引《南唐杂咏》中的诗句如此评价李煜。当我对他的认识只局限于《虞美人》、《相见欢》等寥寥几阕后期词篇时,曾对袁枚的评价深以为然。

彼时,那个浸润着一身江南烟雨的男子,仿佛就在眼前。他目有双瞳,这本是圣贤面相,但却不见威严,文人的细腻情思和赤子情怀倒更令人瞩目。因早已向北宋臣服示好,他不穿黄袍着紫衣,开口便是千古幽怨和泣血之殇。声声泣,声声哀,愁更深,怨更甚。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,触怒了宋太宗,于是,沉醉在统一天下的荣耀里的高傲统治者,赐一壶毒酒,就把这位昔日的南唐国主,葬送在北方苦寒地。

常对此耿耿于怀,觉得若非为君王身份所累,他的生命断不会止于四十二岁的盛年。若没有英年早逝,又会有多少词章传世。李煜说:"天教心愿与身违。"念及此,只觉得登基为君,乃是他悲剧命运的肇始。

然而年龄渐长,阅历日深,尤其又窥见他笙箫醉梦的前半生,对他的认知才逐渐清晰起来。李煜早期,"寻春须事先春早",贪恋及时行乐;"踏马蹄清夜月",有大周后缱绻相随;"刬袜步香阶,手提金缕鞋",有小周后画堂幽会;有美人"烂嚼红茸,笑向檀郎唾"的香艳风情,又有"凤阁龙楼连霄汉,玉树琼枝作烟萝"的奢华享受。他用华美温婉的文字,咏出一首宫廷欢乐颂,诉说着未经事的贵族青年那些英雄气短、儿女情长的细腻心思。

一路循着他生命的脉络,从少年、青年到壮年,才知他是如何把浅唱低吟、浓词艳曲换做深沉哀鸣。南唐的江河日下,让他饱尝兄弟分离之苦,开始生出"离恨恰如春草"的不绝愁绪;国破辞庙的悲剧,令他的视野越过浮华奢靡的宫廷生活,词中才开始有了"四十年来家国,三千里地山河"的开阔。

由高处坠至谷底的体验,让他的词渐渐摆脱花间词的靡丽。王国维先生认为"词至李后主,而眼界始大",是李煜把"伶工之词"变为"士大夫之词"。若没有经受这番身世巨变,李煜或许便不会有这样大起大落的生命体验,后人便难见他在亡国后一句句愁如春水向东流的动人长叹。

南唐亡国后,昔日风流青年逐渐展露沧桑之颜。岁月如刀,催人老去,而催得李煜老去的又何止逝去的光阴,还有"天上人间"的巨大落差——登基时,他受了众臣子三拜九叩的大礼,然而明德楼下,身为俘虏的他却不得不向宋主叩首,还要谢恩。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浮华早已逝去,汴京城中一座不起眼的小院,就是他这个"违命侯"的府邸,终日门庭冷落;小周后被召入北宋宫廷,被迫服侍宋太宗,李煜只能装作不知……面沧桑,心更甚,年轻时的亡妻丧子之痛,也未曾让他沉痛至斯。

如果生命可以重来,倘若命运可以自己选择,李煜或许更愿意做个富贵闲人,只把绝代风华示于他所钟爱的自然风物、诗词曲赋。

所谓"国家不幸诗家兴,赋到沧桑句始工",或许正是因为残酷的权力斗争毁掉了他的南唐,李煜才能成为"词中帝王"。尽管在李煜身后这美誉才姗姗来迟,又或许这种虚名并不足以治愈他的伤痛,权当安慰了为他伤心的后人。

李煜本人未能如其词一样,获得压倒性的颂扬和赞赏,后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有很多矛盾之处。最受人非议的,莫过于他治国的无能,以及向宋朝步步妥协的懦弱,但懦弱如他,又在囚徒生涯不顾声闻于外而高呼故国之思。关于他和大周后、小周后之间的纷乱纠缠,也常常令人难辨其情真情假:他与大周后情深意笃,娥皇亡故后,他不顾帝王身份自称"鳏夫"而写悼文;但在妻子病重时,他又与妻妹偷情于画堂南畔,其香艳旖旎,使人心醉又令人心凉。 人的情感,本来就不是清水一潭,或许正是其中点滴浑浊不清,才更让人按捺不住窥探的欲望。关于他人生的种种,细节多有佚失,又有千年风霜相隔,真实面目实难还原,唯有从其诗词与幸存史册中寻找蛛丝马迹。解读李煜,却不奢求能读懂他。那些看不清的风景,时常会给人意外的惊喜。

Andylee 2020-01-05 16:47:51

传主有故事,作者有才情,没有刻意而轻松成就斐然文采,评论总是适时出现,发读者想而未发之声。

总有一些故事不会被时光掩埋,它留给人去思考叹惋,李煜的悲剧无法改写,生性怯弱优柔寡断,无治国之才无察人之智,站在这个角度我不必赘言。其实,我此刻最想说的是任何一种沉迷都会带来伤害,诗词歌赋亦如酒,饮至微熏就好,过则伤身。

灼灼桃花仙 2020-01-04 14:04:34

南唐后主李煜,实在是一位传奇人物!他不想做国主,却贪恋奢侈的生活;他才华横溢,却终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;他宽厚待人、施善于民,却无力保住自己的国家……李煜是一位失败的皇帝,却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。

风掠 2020-01-03 22:58:43

本书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的传记。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了李煜大起大落、坎坷崎岖的一生,同时顺其自然地引出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。

作者妙笔生花、文采飞扬,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后主的身世浮沉。文笔流畅、叙事脉络清晰、评议较中肯,但是这样也造成了文章的繁荣拖沓,过多地评论没有给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。写文章铺垫废话太多,反而效果适得其反。

早年的李从嘉(初名,继位后改李煜)悠哉悠哉"一壶酒,一竿身,快活如侬有几人",自号钟隐居士。显然出世的道家风骨。正是这种天性自然和父亲的遗传使得李煜的词有一种"神秀"(神秀指词的神情俊秀,真情充溢,自然动人)(王国维称李煜之词,神秀也)

李煜继承了温庭筠韦庄的词风,但又绝不同于温韦,温韦不得志,而李煜无忧无虑地渡过了自己的童年。李煜诗词音律绘画皆通。

太子作恶而亡。后来李煜不得不继位成为南唐国主。其父李璟好文,重文轻武,任用一些没有政治智慧的文人,荒废国政,侵小国惧大国,给后主留下一个烂摊子。后主极力想保祖宗宗庙,进贡北宋以求社稷之安。后主政事积极,然而优柔寡断、被小人蒙蔽又大兴佛寺加重了国民负担。所以我以为李煜并没有完全荒废国事,而是缺少选贤任能的慧眼,后来误杀忠良猛将是导致亡国的直接原因,在对待北宋的态度上,李煜不够坚决,导致民心惶惶不安。最后守将投降者多,正是自尝恶果。

国家不幸诗家幸。赋到沧桑句始工。

李煜前期浮艳之词甚多,但不乏高妙者。有些诗词字里行间道家风骨。真正让后主词的造诣平步青云的确实是亡国之后的悲凉。字字血泪、句句悲怆。

"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 ⋯⋯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"

"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"

当我们愁苦的时候,只会说愁。而李煜将抽象的感情比作具体的事物,可以更真切地感受这种情绪的剧烈。
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剧烈的愁绪?巨大的心理落差、天上人间般人生起伏激发了李煜灵魂深处的悲伤。所以后世称李煜"词魂",因为他在用灵魂写词。

作个才子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

寄君一曲 2020-01-02 09:52:51

"作个才人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"清代袁枚曾援引《南唐杂咏》中的诗句如此评价李煜。当我对他的认识只局限于《虞美人》、《相见欢》等寥寥几阕后期词篇时,曾对袁枚的评价深以为然。

彼时,那个浸润着一身江南烟雨的男子,仿佛就在眼前。他目有双瞳,这本是圣贤面相,但却不见威严,文人的细腻情思和赤子情怀倒更令人瞩目。因早已向北宋臣服示好,他不穿黄袍着紫衣,开口便是千古幽怨和泣血之殇。声声泣,声声哀,愁更深,怨更甚。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,触怒了宋太宗,于是,沉醉在统一天下的荣耀里的高傲统治者,赐一壶毒酒,就把这位昔日的南唐国主,葬送在北方苦寒地。

常对此耿耿于怀,觉得若非为君王身份所累,他的生命断不会止于四十二岁的盛年。若没有英年早逝,又会有多少词章传世。李煜说:"天教心愿与身违。"念及此,只觉得登基为君,乃是他悲剧命运的肇始。

然而年龄渐长,阅历日深,尤其又窥见他笙箫醉梦的前半生,对他的认知才逐渐清晰起来。李煜早期,"寻春须事先春早",贪恋及时行乐;"踏马蹄清夜月",有大周后缱绻相随;"刬袜步香阶,手提金缕鞋",有小周后画堂幽会;有美人"烂嚼红茸,笑向檀郎唾"的香艳风情,又有"凤阁龙楼连霄汉,玉树琼枝作烟萝"的奢华享受。他用华美温婉的文字,咏出一首宫廷欢乐颂,诉说着未经事的贵族青年那些英雄气短、儿女情长的细腻心思。

一路循着他生命的脉络,从少年、青年到壮年,才知他是如何把浅唱低吟、浓词艳曲换做深沉哀鸣。南唐的江河日下,让他饱尝兄弟分离之苦,开始生出"离恨恰如春草"的不绝愁绪;国破辞庙的悲剧,令他的视野越过浮华奢靡的宫廷生活,词中才开始有了"四十年来家国,三千里地山河"的开阔。

由高处坠至谷底的体验,让他的词渐渐摆脱花间词的靡丽。王国维先生认为"词至李后主,而眼界始大",是李煜把"伶工之词"变为"士大夫之词"。若没有经受这番身世巨变,李煜或许便不会有这样大起大落的生命体验,后人便难见他在亡国后一句句愁如春水向东流的动人长叹。

南唐亡国后,昔日风流青年逐渐展露沧桑之颜。岁月如刀,催人老去,而催得李煜老去的又何止逝去的光阴,还有"天上人间"的巨大落差——登基时,他受了众臣子三拜九叩的大礼,然而明德楼下,身为俘虏的他却不得不向宋主叩首,还要谢恩。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浮华早已逝去,汴京城中一座不起眼的小院,就是他这个"违命侯"的府邸,终日门庭冷落;小周后被召入北宋宫廷,被迫服侍宋太宗,李煜只能忍辱负重。

相关话题

提问题
作者:qdsAdmin 专业认证
文章:4613
收藏:213963

百科